改写后的文章:
在阅读此文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帮助您及时获取我们未来的相关文章,也能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源动力!
尽管以色列在中东的站稳脚跟,离不开美国多年来源源不断的支持和援助,但在冷战期间,阿拉伯世界并非没有强有力的后盾。在以色列建国初期,为了应对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苏联长期全力支持多个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然而,阿拉伯国家虽然接受了苏联的支持,不仅在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屡次败北,而且在得到苏联的先进武器后,依旧陷入了无休止的内部分裂与内战。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呢?
放眼今天,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中东保持稳固的地位,美国的巨大投入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然而,回顾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世界的援助同样可谓极为慷慨。赫鲁晓夫上台后,继承了不同于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援助政策,成为冷战期间苏联对外扩展影响力的重要推手。赫鲁晓夫十分清楚,在美国坚决支持以色列的背景下,要想在中东与西方抗衡,唯有通过政治、经济与军事援助的全方位策略来拉拢阿拉伯世界。
展开剩余82%苏联的首次重大援助便是针对五十年代决心领导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埃及。埃及在纳赛尔的领导下,不仅充当反以色列的先锋,还致力于整合阿拉伯国家。赫鲁晓夫选择支持埃及,意图将其打造成苏联在中东的桥头堡。无论纳赛尔是否是共产主义者,甚至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势力是否与苏联意识形态对立,苏联都未曾放在心上。赫鲁晓夫决心将埃及打造成反西方的前线阵地,因而支持了这个国家。
在赫鲁晓夫的支持下,苏联帮助埃及接管了被西方放弃的阿斯旺大坝,并顺利完成了埃及人民梦寐以求的这一工程。其次,苏联通过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提供外交支持,粉碎了以色列吞并苏伊士运河的企图。军事援助方面,苏联则帮助埃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军队,自1955年起,苏联便通过半卖半送的方式,向埃及提供了大量喷气式飞机、重型坦克等装备。当苏联发现仅凭现代化的装备,埃及军队无法击败以色列后,便派遣了数以万计的军事顾问,向埃及提供培训。这些顾问团包括飞行员和导弹专家,他们几乎无所保留地传授苏联式的战术与战斗方式,这为埃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的几场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埃及只是苏联援助的一个缩影。在冷战期间,叙利亚、约旦、伊拉克、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同样得到了大量苏联援助。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军事顾问,这些国家都曾一度拥有与自身规模极不相称的庞大军队。比如,叙利亚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虽然仅有700万人的人口,但竟然装备了2100辆坦克、400多架战斗机,并且拥有一支15万人的庞大军队。类似的情况在伊拉克也存在,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拉克的坦克数量甚至超过2200辆。
尽管阿拉伯国家在表面上看似在装备上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战争一旦打响,阿拉伯国家的表现却大大低于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拉伯国家输掉前两次中东战争时,苏联的军事援助还并未大规模进入这些国家。当第三次中东战争在1967年爆发时,埃及与叙利亚已经全面换装了苏联装备,陆地上有T-54坦克,空中有米格-21战斗机。纵观全局,阿拉伯联军不仅在数量上远超以色列,而且其武器装备在质量上也并不逊色。然而,结果却是以色列在三条战线取得全面胜利,甚至在空中打出了1比10的惊人战绩。
苏联将战败的原因归咎于阿拉伯军队训练不足,认为只有提高训练水平,才能发挥出苏联装备的最大效能。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苏联在战争结束后派遣了规模空前的顾问团,帮助埃及军队提升训练水平。然而,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阿拉伯联军依然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此时,阿拉伯军队不仅装备了更先进的T-62坦克,还拥有与美国M60坦克不相上下的装备,但依旧无法突破以色列的防线。
在西奈半岛的战斗中,即使阿拉伯军队拥有上千辆坦克,也无法有效突破以色列的防线。而在北方的戈兰高地,以色列的“兹维卡车组”则凭借出色的战斗素质,依然凭借三人一车的方式,摧毁了大量叙利亚的T-62坦克。尽管阿拉伯军队的装备在数量上占优,但其战术水平和协调能力始终无法与以色列相提并论。
埃及在经历了四次失败后,终于意识到苏联的援助并非全然是为了帮助其胜利,而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埃及在1974年选择向西方靠拢,实施全面开放政策,并开始与以色列进行和解。然而,尽管埃及的出局暂时改变了中东局势,但这并未导致阿拉伯国家对苏式装备的全面失望,尤其是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对苏制武器始终保持着信心。在两伊战争爆发之前,萨达姆手中装备的苏制武器包括大量T-62坦克和米格-25战斗机。萨达姆在战争中利用这些武器,期望通过胜利证明苏联军工的实力。然而,即使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伊拉克依然未能赢得战争,反而在漫长的拉锯战中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接受停战。
两伊战争虽然没有改变苏联在伊拉克的军事援助地位,但萨达姆却在战后深陷债务危机,企图通过强化军队以继续维护政权。尽管他手中拥有庞大的苏式军队,但当美军主力进攻时,萨达姆的军队依旧无法应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击毁1辆美国坦克所需的代价是损失50辆自己的坦克,而伊拉克空军在被美国彻底击败前,损失比接近1比100。
虽然依赖苏联装备的阿拉伯国家在多次战争中屡败屡战,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苏式装备的不足。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的不力表现,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家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无法培养出支撑现代化军队的核心力量。此外,尽管苏联在援助阿拉伯国家的同时,也在支持其敌人,并有意引导阿拉伯国家进行内部分裂与冲突。
实际上,虽然以色列的装备以西方为主,但在多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也收缴了大量缴获的苏式装备。例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利用反坦克导弹摧毁了叙利亚大量T-62坦克,并将其修复后用于自己装备的装甲部队。即使同样装备了这些苏式坦克,以色列仍凭借其卓越的作战素质,打出了远超叙利亚的战损比。
最终,苏联对阿拉伯世界的大规模武器援助,除了为维护中东的相对平衡,也为苏联自身在中东的战略利益提供了保障。苏联深知,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水平远不足以支撑一支真正现代化的军队。通过提供这些先进武器,既能换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又能利用庞大的军队制约这些国家,阻止它们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股市如何加杠杆-加十倍杠杆炒股-炒股指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